close
第一天日程(週六)
第二天日程(週日)
活動時間
活動內容
活動時間
活動內容
10:00-10:20 開場簡介 10:10-12:00 《喀拉哈里家族:遙遠的家園》(90分鐘) 放映與研討
10:20-12:00 《我和我先生的太太們》 (72分鐘)
放映與研討
13:30-15:00 《城市農民曆》(60分鐘)
放映與研討
13:30-15:20 《祖先的小米》(23分鐘)+《來嗑檳榔吧!》(52分鐘)放映與研討
15:10-17:00 《父性本能》(75分鐘) 放映與研討 15:30-17:00 《綁架新娘》(52分鐘)放映與研討

哈哈哈,不知道會有什麼重大收穫?
重點是我要爬的起來,天阿~~~不能睡到自然醒了!




這系列的民族誌影展的主軸叫做『家的變奏』,透過跨文化的角度,來探討每個族群中因為環境、歷史背景、傳統文化等因素所發展出來的家庭類型。

上午第一場『我和我先生的太太們』據導讀的老師說導演大衛˙馬杜格在拍攝紀錄片領域的大師,這部片拍攝的時候我還沒出生,這位導演目前還繼續用著他的鏡頭去捕捉不同的文化故事。這片子在非洲的圖卡內族部落拍攝的,探討一夫多妻制的文化。導演花了很多時間去和這族群的人溝通,讓他們接受攝影機這在他們眼中怪異的機器,片子一開始很有趣,導演想要請他們談談她們覺得導演應該要怎麼拍?甚至就讓大老婆拿著另一台攝影機拍攝導演他們的生活空間。導讀的老師說大概因為拍攝過程中,語言的障礙會造成導演往往不知道村民們談話的內容哪個部分才是重點,往往可以發現鏡頭總是會漏掉一些重要的對談鏡頭。

其實一大早要看有點悶的、文化背景全然不同的片子還真的是很大的挑戰,過程中我都數度要猛打瞌睡了,還好我克制住了。片子中最深刻的反而不是一夫多妻這件事情讓我覺得有收穫,因為這樣的制度在很多族群中是存在的,甚至一直延續到現在是不曾改變的,也許我們常常用自己生長的角度去評論他人文化的優缺,反而看不到或許這樣的模式是他們要因應生活環境的條件。縈繞在我腦海中的是他們的穿著、言行,我想在嚴苛的環境下,『美』這件事情是不存在的,但是看著這些婦女脖子上、耳朵上的飾品,卻又覺得我又再度用我的角度去認定『美』。

當回歸到原始生活時,或許生活會比現在簡單多了,
只要忙著如何不被野生動物啃食,只要忙著如何『生存』,生活是不是就會少了『無窮的慾望』。


第二場影片『城市農民曆』,是描述來自屏東的阿郎夫婦,在台北關渡平原上耕作,都市農民與城市的距離,其中遇到土地開發、廢土傾倒、焚化爐落塵等不同於鄉村農民的紀錄片。

綜合比較今天看到的不同類型的民族誌,這一部片給我的思考比較多,或許因為他所描述的背景就是自己的生長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只是對於鄉下長大的我來說,從沒有想過在都市耕農的農夫他們又是用怎樣的心情去耕作、求生存。

這部片拍攝的時間和『無米樂』有些雷同,看完影片忍不住語無論次的首先發言,導演一開始說他拍攝的手法沒有像小莊那樣的柔軟,他選擇用比較現實層面的角度來拍攝這題材,他想讓大家看到身處大都市中農民的耕作方式,相較於『無米樂』就沒有這麼的感人。

有位觀眾很喜歡這部『城市農民曆』,他覺得『無米樂』太矯情了、太商業化了。我這才發現有人這麼不喜歡『無米樂』,只是我並不覺得『無米樂』矯情。相較這兩部片,我覺得小莊和菁寮村裡的阿伯們的關係已經融洽到他們忘記有攝影機這機器存在,反而阿郎伯在和朋友對談的過程中,他們平常很爽朗的直接表達方式似乎因為攝影機存在消失了,而且這片子中的主題我反而覺得比較聚焦在『城市與土地的利益關係』。

就如同導演說的他想表達的是阿郎伯除了一般的耕作之外,他還要應付那些農民曆上面所沒有寫的東西,例如財團購地、廢土傾倒等城市開發的衍生問題,相對於樂天知命的菁寮村農民來說,或許這就是最大的差異吧!

都市農民反而是我從沒有想過的生活型態,因為在我腦海中只有鄉村農民。


第三部『父性本能』探討一對結婚十年的男同性戀想要永遠自己孩子的紀錄片,片子要播放的時候,本來冷清的演講廳突然湧進了人潮,主持人說這大概是『斷背山效應』。

這對男性練伴侶透過網路尋找代理孕母,幸運的找到已為人妻的Wen,經過受孕、流產、彼此猜疑、遲疑到最後順利的產下子女。看影片的過程中,我就有猜測拍攝這部片子的人應該本身也是屬於這族群的人,才能這樣貼近這樣的故事,能拍攝到一些震撼我視野的片段,導讀老師的講解驗證了我的想法。其實這對同性戀伴侶大概是我看過影片中最自然、最不覺得不舒服的ㄧ對(這反應大概也驗證了自己即便能接受這族群的朋友,但是心理上似乎沒有這麼的坦然)。

最shock的是Wen在加自然生產的片段,馬克與艾瑞克以及Wen的那種親密肢體上的接觸,我想都讓在座的觀眾都有些無法想像,如果那樣的場景拉到我們的生活環境中,ㄧ定是會有非常大的爭議性的,我想我更佩服的是Wen的丈夫與小孩,他們是已怎樣的想法去看待這事件的,我想應該是我們太複雜了,或許那不過是ㄧ種彼此信賴的呈現,不能用我們生長的背景來去評論其中的恰當與不恰當性的。

和在場觀眾同樣的好奇是這兩個小寶寶出生後,再兩個爸爸的教養下會變成怎樣的小孩子,有人說不應該只買芭比娃娃給小女孩子,既然這兩個伴侶已經突破傳統形式結婚了,為何在教養孩子時也是會無法逃脫既定的刻板化印象。聽完之後浮現我腦中的卻是『是不是我們有時太過度於在意了,反而變調了』,我想性別的議題的確很難去跳脫社會角色的期待,但是重點應該在於人的選擇,假設人選擇了一種角色是非一般期望的,只要在不危害到自己與他人的,我想旁觀者就要學會包容與尊重。



以上三部曲報告完畢。【2006.05.28完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海浮標 的頭像
    海浮標

    飄呀飄的海浮標

    海浮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